“这是我父亲的名字。他的名字叫杨。1951年7月他被调到这里工作。”在北京市延庆区青龙桥火车站,去年刚退休的老站长杨存信指着站内展板上的名字告诉《工人日报》记者,“我从1981年接手父亲的班,一直在青龙桥火车站工作,直到去年退休。我父子在这个站工作了71年,见证了这里的变化。”青龙桥是京张铁路著名的“人字”线的转弯处。1919年4月24日詹天佑逝世后,1922年4月23日他的铜像在这里建成。京张铁路著名的人字线交汇点就在这个车站。
从“扳道工”到“扳道工”
90年代以后,这条线路的运输任务少了,但是来这里的游客多了,他们会问站长问题。“为什么詹天佑铜像下面写的是‘詹公天佑像’?”杨存信一时答不上来。“我是站长【天辰平台注册】。我觉得特别尴尬,因为我回答不了这个问题,但是我能问谁呢?”他是这么说的。
杨存信找到詹天佑的孙子詹同基,他也是詹天佑纪念馆的首任馆长。对方给了他一本书,回答是:除了身高,铜像是按照詹天佑的原貌铸造的,“见象如见人”,所以用了“象”。
就这样,在坚守车站的漫长时间里,杨存信开始挖掘收集青龙桥站乃至京张铁路的资料。渐渐地,他发现这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宝库。比如这条铁路在外文资料上叫卡拉甘铁路,而在国内,张家口站的老照片也显示站牌的注音部分是“卡拉甘”。后来,杨存信认识了张家口的一位专家。该词来源于蒙古语,意为“好大的门,货物进出的洞”,指的是写有“大好河山”的大门。
你学得越多,你就越自信。
站内有一些特殊的石碑,上面画着特殊的符号,其中一个石碑上画着三横三竖,还有“上”字。2011年,在路基旁发现了这些石碑。杨存信和他的同事小心翼翼地把石碑运到青龙桥站,但是谁也看不懂石碑上写的是什么。后来一位建筑大师到站告诉他,这叫“苏州码”,是中国特有的传统会计数字。在铁路学者张辉的帮助下,这些数字被破译了。三横三纵加一,意思是1/33上坡,是京张铁路的坡道纪念碑。
根据京张铁路工程总结,京张铁路开通使用的五种标志均使用了苏州码,包括荔枝牌、乔治牌、坡道牌、路拨牌、汽放牌。“我们越研究历史,就越能感受到中国工程师和中国工人的智慧。我们必须有信心。”杨存信说。
2015年6月30日,青龙桥站迎来了特殊的客人,发来了一些1937年6月30日拍摄的青龙桥站照片。照片的拍摄者是孙,客人是他的后人。当时孙同意将照片交给站长,但一周后,硝烟燃起。2014年,杨存信从一本相册里看到照片。几经周折,他找到了孙的后人孙剑三。78年后,这些照片回到了车站。
在地面上,杨存信在寻找历史,在地下,又创造了新的历史。在青龙桥站下方,新建的京张高铁已经通车,这是世界上首条时速350公里的智能高铁。“高铁就在我们脚下,4米,你感觉不到震动。”杨存信告诉记者,“我就是走过去了,施工的时候根本没看到人!”
在车站的陈列中,有一块名为“青龙桥站前期部分员工入职时间表”的展板,上面展示了24个人的名字,以及他们的人像照片、入职时间和职称。进站就填了职称,杨存信从档案里一个个找出来。杨于1951年加入本公司,担任车站工人;徐生于1953年加入本公司,担任扳道工。然而,1932年加入公司的严玲和1933年加入公司的杨,却有“转辙人”的称号。
\”扳道工就是扳道工。\”杨存信告诉记者。解放前,铁路职工的类型称为“夫”,如“钩夫”、“站夫”。解放后,名称改为“工人”、“办事员”,如“扳道工”、“守夜人”,杨存信都曾担任过。
青龙桥站位于山谷中,四面环山,远离居民区。“最初,这个车站是为了列车转辙、机车转弯和改变运行方向而设置的。后来很多人在这里下车,去了八达岭。”杨存信说。从车站出来,距离铁路另一侧两三百米有几排平房。这些平房也是和京张铁路一起修建的,用作铁路工人宿舍。杨存信就出生在这间平房里。他在车站出生和工作,最后从车站退休。他父亲告诉他,当年车站要用煤油灯做信号灯,天黑了就挂煤油灯,天亮了再摘下来。车站里有大量煤油。父亲要提着煤油锅,翻山越岭走30里路到延庆县城买煤油。即使我家离车站很近,父亲也经常因为值班而无法回家。
车站的展厅里,摆放着当年的手摇电话。在杨工作时,京张铁路是一条通往西北的铁路干线。一天一夜32对64次列车。值班室最多有16部电话,都是手摇电话。如果值班时一个电话没有接到或者接错,就可能发生意外,紧张程度可想而知。
“在山里,一两天,你觉得风景很美,但如果我告诉你,你要在这里工作一辈子呢?”看着父亲的辛苦,参加工作前,杨存信曾经想过找一份普通的工作,正常上下班,有个休息日…但最后,他还是接了父亲的班。杨存信还记得,上班第一天,父亲曾经把他带到詹天佑那里,作为曾经的嘱托。“努力工作,不怕吃苦。选择做一天,就把这一天做好。”
这是一个宝库。
很快,杨存信就明白了父亲那句话的意思,坚持在小小的【天辰娱乐登录app】站不容易。他把记者带到一个值班室,指着门说:“我父亲1951年来这个站的时候,第一天就睡在这个房间。第二天,大雪穿透了大门,在地上形成了一个‘7’。”这扇门离屋里的炉子只有几米远,可想而知天寒地冻。
比自然条件更艰难的是孤独和无聊。站里只有几个人,在山里日复一日的重复着工作。少数人不需要他们小站的食堂。他们到岗前买好饭,自己丰衣足食。与此同时,值班的两个人度过了一个又一个不眠之夜。41年,杨存信做过扳道工、值班员。1991年,29岁的他成为了一名站长,干了31年直到退休。
地面的铁轨见证了“从无到有”,代表历史文化的万里长城和代表工业文明的京张铁路在青龙桥站形成了平面交汇。它们都是中国人建造的。地下高铁见证了“从头到尾”,它与京张铁路人字形轨道形成了空的交汇点。平台的碑上,详细描述了天辰报名平台的路线图。大家可以看到,詹天佑留下的人字轨加了高铁的直线,变成了“大”字。这个花了110年。
“我们父子在这里站了71年,我们见证了新时代的奇迹。”杨存信道:“我想,詹先生,他一定是看见了。”如今,即使已经退休,他仍在詹天佑纪念馆从事历史传承的宣讲工作,并将传承“百年京张”精神,自强不息。
发表评论